請記住中醫通的網址:www.free4myspace.com
如果說,在隋唐時代還是獸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話,那么,到了宋金元時代,則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。拔罐療法的名稱,亦由“吸筒法”替換了“角法”。在操作上,則進一步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。亦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制的藥物中煮過備用,需要時,再將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,乘熱拔在穴位上,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。元代醫家薩謙齋所撰的《瑞竹堂經驗方》中曾明確地加以記述:“吸筒,以慈竹為之削去青。
五倍子(多用),白礬(少用些子)
右二味和筒煮了收起。用時,再于沸湯煮令熱,以筋箕(箝)筒,乘熱安于患處。”